欢迎进入mile米乐m6 (中国)官方网站 - IOS通用版|手机app官方网站!

咨询热线:13594780189

mile米乐发现教育新常识

发布时间:2024-02-01 11:31:35

  mile米乐教师成长有了新路径,儿童成长有了新突破,教育管理有了新定位,环境建设有了新思维,课堂课程有了新样态,家校共育有了新秩序。

  如果不实地深入考察,你也许会认为记者在“吹牛”。但亲身考察之后,你也许会有“发现教育新大陆”的感觉。

  河南洛阳,这个中华文化的发祥地,这片河图洛书的热土,如今在其所辖的西工区,创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——心教育。其宏观理念、中观策略、微观操作,都呈现出全新风貌。

  儿童的成长是被教出来的,还是自我体验的结果?儿童的生命成长究竟是“外塑”,还是“自我创造”?儿童究竟是个容器等待被灌输,是张白纸等待被描绘,还是自带生命密码mile米乐,只需要在合适的“土壤”中就会不断成长?

  在若干年前,大众舆论可能更多会倾向于前者。然而,在今天的西工区教育系统,后者已经成了教育常识,不仅如此,该区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正在认同这一常识:孩子不是被教出来的,而是自我体验、发现、创造的。成人所能做的,是从物质、心理、精神上给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,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,让他们得以发展自我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。

  “以前总有人说我黑,我想对自己说:无论是黑是白,这都没有关系”“人与人是不一样的,每个人都很棒”“我是我自己的英雄”“我想对自己说:我爱你,谢谢你”“无论别人怎样评价我,都不能阻止我爱我自己”“他是男生,我是女生,他会踢球,我会跳绳,他会唱歌,我会跳舞,我们不一样,我们都很棒”……

  也许你不一定相信,这些话语出自西下池小学一年级孩子之口。这个《我们不一样,我们都很棒》的主题课程,关注的是“生命成长、生命高度”,让学生发现并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,从生命最深处相信自己。

  “这种对生命成长本质的发现,让学生有着无限的兴趣和好奇,并会产生再度发现的内驱力。孩子自己发现的真理,会在自己的生命里内化并牢固确定下来。”西下池小学教师鲁慧说。

  在西工区的学校,孩子如果不愿进教室是被允许的。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: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孩子来说,他们也许规则意识缺乏,也许认知发展有问题,也许某一个敏感期已被破坏……而这些问题的修复都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。如果问题没有修复,儿童就无法进入学习认知状态,无法对学科产生高度专注力。其实,修复本身就是学习,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。

  苏梅是西下池小学教师,今年底就要退休了。与许多抱有“船到码头车到站”意识的教师不同,苏梅“透过教育遇见了全新的自己”。

  有一段时间,苏梅非常强烈地去看望母亲,经常会因“花钱”问题与母亲争吵。直至实践了心教育5年后,苏梅逐渐明白了这些行为背后的秘密:在成长的路上,她认同母亲习惯吃苦、省吃俭用,在潜意识里“不容许自己富有,一旦富有了,就会产生内疚感、负罪感”,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责怪妈妈太过抠门mile米乐。

  “这一切都源于心教育,源于自己与自己的和解。现在我更多是理解妈妈、接纳妈妈。”苏梅说,“透过与儿童的接触,我发现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。我经常在新环境中介绍自己时会说,我是一个妈妈。我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,对另外一个生命意味着什么。”

  作为西工区教体局局长的李艳丽,首先以校长的身份唤醒了西下池小学的教师团队,进而以局长的身份唤醒了西工区更多的校长和教师。

  李艳丽认为,真正的教师成长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:一是学科专业素养,二是生命认知素养,三是儿童认知素养。但后两种素养容易被忽略。

  基于这样的认知,西工区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型可概括为“一主两基”:以生命认知素养提升为核心,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认知素养提升为基点。

  生命认知素养就是读懂自己,建构好自己的人格。“一个没有发现自我、活出自己的人mile米乐,是非常脆弱的,别人的一个负向评价就能将你的精神击垮。为什么会如此?因为那个评价勾起你早年曾被贬低、羞辱的体验。所以,教育者必须首先活出自己。”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刘亚利说。

  在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刘峥嵘看来,对儿童认知的苍白是教育品质低下的重要原因。“对6岁以下的孩子说,把你的玩具跟别人分享,孩子会觉得,如果自己的玩具说了不算,是不是别人的我也可以拿过来。”刘峥嵘说,“你用道德训导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,那就是伤害。”

  教师、家长都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,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,为儿童生命成长服务,这是西工教育人的核心共识。

  曾经,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“自我评价”表,凡是敢于表现的学生都会得到小红花,但学生依依的质疑让她开始反思。

  “为什么必须分享自己的想法?不分享不也挺好的,只要我有自己的想法。”“为什么必须要给自己的表现画上小红花,只要是花不就行了?”

  那一刻,刘静飞有点愣。她立刻意识到了问题:自己还是以传统的眼光、模式对待及评价新时代的儿童。自己给孩子许多暗示,暗示他们怎么做才是“好的”,才是“正确的”。

  “作为教师,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,听听孩子怎么说,因为自己也不清楚哪句话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。”刘静飞告诉记者。

  在西工区,“实物配对”是课堂教学的常识,也是常态,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:一切的认知来源于感觉,一个12岁以下的儿童手里没有实物,就无法进行思考。

  在西工区,学校的走廊里、教室里张贴、悬挂的不是“优秀”孩子而是所有孩子的“作品”。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:给每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、生命的高价值感,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,我与别人是不一样的。当我的作品被允许、被尊重、有价值,与别人不一样时,我这个人也是独特的、有价值的,而不是“只有你足够好,你才可以在这里展示”。

  在西工区,每一所学校都特别注重“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文化环境”,每一个物质环境,如果是提供给孩子的,标准只有一个——看孩子是否喜欢得流连忘返。否则,就要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。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:校园是孩子每日栖息的生活地,目之所及、耳之所闻、心之所感,均在孩子的身体、内在发生着碰触,无时无刻不在浸染、影响着孩子的心灵。儿童对自然、对美好有着天然的向往。所以,校园环境必须呈现出“审美、经典与精神”。

  “你是如何理解‘自由’的?”“自由,就是空间,就是别人给你选择的权利”。“规则之下的自由,才是真自由”。面对记者的提问,当着自己老师、众多校长、教育局长以及市领导的面,西工区小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出乎成人的意料,赢得了热烈的掌声。

  管帅是一名高校教师,也是西工区芳林路小学三(3)班学生张以轩的妈妈。在爱和自由教育的浸染下,管帅也在持续地精神成长。“现在我跟孩子相处过程中,依然会跟孩子有争执、有冲突,但是我没有恐惧。”

  前不久,因为一件小事管帅又一次大声地训了孩子。平静之后,管帅问孩子:“妈妈训你的时候,你觉得妈妈还爱你吗?”孩子说:“我当然知道你爱我,你在任何时候都爱我。你只是要学会去调整自己的情绪,而不是把情绪发泄到我身上。”

  “那一刻我非常感动,因为我从孩子的身上得到了从来没有享受过的——无条件的爱。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什么是爱。”管帅说,“这种教育让我感受最多的是:看见、成长。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父母看见自己,然后自己成长”。

  基于对教育的新认识,对教师成长的新探索,对儿童成长的新理论,西工教育人创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。这样的教育成就了生命,旨在拥抱一个超越“训导与指教”的教育新纪元。